2009年6月22日 星期一

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骆添胜,今年70岁,是肝癌末期病人。
2004年因胆生石入住马六甲班底医院进行切除胆囊手术,
不久后,又发现患有大肠癌,
在医生的许可下,我们立刻让他进行局部大肠切除手术。
出院后的日子,他依然生活如旧,
每天早上开始以打太极和打扫庭院当作健身运动,
也会定时到咖啡店和朋友喝咖啡,聊聊国家大事和关心华教,
除了吃方面比较挑食,他的配合度极高。(因吃西药太多,他已渐渐失去味觉,所以常会嫌食物没有味道)

2007年,他身上的癌细胞转移至肝藏, 
医生告诉我们,说以他的情况只能再活多半年,
父亲开始听到这个消息时,显得十分激动,
也没法接受这个事实。
不过当他冷静下来后,他说他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不会就这麽离开,
于是,他决定听从医生的建议进行化疗。
我们家人也都可以感觉得到他的求生意志非常强烈,
自此,我的弟弟、姐姐和妈妈都会定期陪伴他从Batu Pahat驱车到马六甲进行化疗,
整个疗程他都非常配合。

间中,他也开始在交待身后事,
除了进行房产转移等事,还包括会用很幽默的方式来安慰我们这群孩子。
我父亲想康复的意念十分强烈,
连医生都觉得父亲恢复的过程很让他感到意外。
当然,在这段康复的过程中,也非如此顺利,
间中,也出现胆汁阻塞无法流出体外,身体呈黄和发高烧的状况,
而紧急送院进行了装置通管的手术。

一直到今年1月(新年前),我父亲高烧不退,全身又再次呈黄,
又再一次紧急送入马六甲医院,
因体内的朔胶管被塞住了(医生预测我父亲只能活半年,所以之前建议我们使用朔胶管)
第二天,坐救伤车转送吉隆坡马大进行换钢管手术,
然后,在马大住了10多天才回家。
自这一次出院后,他开始三天两头总在夜晚的时刻就会发高烧,
而且是出现发冷发热的情况,我们自此每到晚上就会开始感觉到压力。
4月4日清晨,我母亲发现我父亲昏迷不醒,
家人立即呼叫救伤车,送往Batu Pahat Pantai Hospital,
中午两点,又转送马六甲Pantai Hospital 的加护病房。
医生开始时初步怀疑是癌细胞已扩散到脑部,
经过进行一系列的体检后,发现他的癌细胞已扩散到肝中央,
其他器官也有被感染,
尤其是淋巴已被癌细胞阻塞,导致胆汁无法流出。

在加护病房内观察了几天,我爸终于清醒了,
可是身体非常虚弱,一直处在昏昏迷迷的状态,
主治医生说我爸身体很虚弱,让他觉得很为难,
不立刻进行手术让胆汁流出的话将会很危险(他有可能会一直虚弱下去,然后慢慢睡着离开),
要进行手术也不行,因担心手术进行到一半,我爸也有可能心脏会停止。
他也很坦白说他没有把握进行手术,
后来,我们在医生的同意下,尝试自行为他喂食一种中药(河猪枣–据说具有提升免疫能力和解毒功能)
也不知是我们的心理作用,还是真的有发挥药效,
喂食中药的那天,我爸的精神神奇的变好了,
那天还能用简单的手势向我们表达他要读报纸,
医生看到我爸清醒许多,当下决定第二天将为我父亲进行插管手术,
除了向我们解说手术的进行及其危险性,也要我们家人做好心理准备。
当然,医生也亲自询问了我父亲,他本人同意要进行这个手术,
因为这个手术具有技术上的危险性,
经过大家的商量后,身为儿女的我们决定尊重父亲的意愿,
让他进行这个手术,并愿意承担这个手术可能发生的后果。
可是,手术只进行到一半就没法顺利(医生用了两个小时),
很感恩的是医生非常有智慧,他并没有为我父亲注射麻醉药,
我爸是在清醒的状态下进行这个手术的,
医生说我父亲全程都非常配合,他也感受到父亲求生的意愿,
于是,建议我们第二天转送吉隆坡马大进行另一个体外插管手术。
第二天父亲坐救伤车转送入吉隆坡的马大,
这里的主治医生决定再次尝试进行与马六甲医院一样的插管手术,
因为父亲太虚弱,无法使用过量麻醉剂,
他也是要我们要有心理准备,
他说他并不建议进行体外插管,因为受细菌感染的机率太高,
而且他发现我爸丧失说话的能力是中风现象,
这一次,手术进行半小时,也是没法成功进行,
还好的是医生一样还是没有为我爸注射麻醉剂,
否则我爸将有可能在手术进行中心脏停止或昏迷不醒。
后来,主治医生说下午将再进行另外一种体外插管手术,
医生自行作的这个决定让我们感觉到意外,
不过,我们始终相信是爸爸的求生毅力让他感动了。

我们不能代替爸爸进行手术,只能一家人守在手术房外等候,为他诵经祈福,
同时也要照顾和安慰妈妈,
尤其是她累坏了,加上这麽多天来的忧心和奔波,
我妈妈腰部疼痛,已经没法走路,只能以轮椅代步。
在手术室外等了1小时多,
医生出来告诉我们手术终于成功。
这个消息让我们都喜极而泣和为父亲的坚强欢呼,
从门缝间,我还能看见爸爸非常清醒的躺在手术床上。

在医院休养了几天后, 主治医生告诉我们他手术进行的方式,
原来他开了两支管,一支通往尿道,让胆汁尽量由体内顺利排出,
另外,也开了一支从体外排出,不过他说这支管尽可能无非需要都避免打开,
他说,父亲的状态很好,每天都有在进步,
黄疸指数也开始在下降。
他建议让父亲直接回到家里静养,
由亲人亲自照顾,只要让他三餐照常,
不时给他检测体温、血压和血糖,让他保持正常的水平即可。
至于他的癌症,
医生说因我父亲已是末期病人,
他并不建议再让他进行其它疗程,以免再增加他的痛苦。

4月17日,我父亲获准出院,由救伤车送回家乡至今,
由我们兄弟姐妹24小时轮流照顾,
可能是回到家里,他安心许多,睡得也比较安稳,吃方面也相当配合。
我们依然不时给他正面的能量,
教他一些正面的方法,虽然他依然无法下床,体温和血糖也较不稳定,
可是他已经可以开口说比较多的话来表达需要了。
每一天,我们都可以感觉到他都在进步,
我们觉得应该是他的癌症在发作,所以每天的状况都不一样,
不过,我们都会尽量让他的身体和心灵感觉到舒服。

这些年来,我陪着父亲住在医院无数次,
看着他被病魔折磨着,
身为儿女的我多希望能代替他承受这一切,
甚至愿意折寿让他多活着几年。
近半年,我常和他聊起他还未了的心愿………
他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和我妈度过结婚45周年纪念日,看见我弟的小孩出世。(我弟小孩预产期是6月1日,是他的第一个内孙)
再来就是能到中国三大古都(西安、开封和洛阳)一游。(我爸是新加坡南大历史系中辍生,当年因大伯父去世,而被祖父叫回来继承祖业)

2008年4月,我决定辞掉在教总工作,有大部分的原因是因为我父亲。
有很多人问我,真的舍得放掉这份工作吗?
说真的,当初心里还真放不下这群陪伴了5年的孩子和家长,
但是,你们可以想象吗?
我人在吉隆坡,心里总常会有莫名的焦虑,害怕爸爸的病突发,
这样的压力,搞到我自己的健康和情绪也出现了问题。
我并没有放弃我热爱的绘本工作,
只是在家庭、工作和健康之间,作了一些选择。

爸住院期间,一位患癌的朋友心怡来短讯告诉我,
她也在马大刚动完切除子宫及右卵巢的手术,
她说感谢我父亲的坚强,激发了她的意志力,
我把她的短讯读给我爸听,
他的身体很痛,但他的表情很欢喜,
还很努力的用双手向上比了两个拳头。(我爸有轻微中风,所以没法说话,动作非常缓慢)
我告诉父亲,他虽然病了,
可是他的生命也给别人带来了希望,这是一件多美的事。

这次父亲的病,把我们一家人凝集在一起,
也获得许多认识和不认识朋友的祝福和支持,
我和家人真的很感恩。
也深信这都是大家给予我爸的祝福能量,
他才能在昏迷中醒来、在三次的手术进行中都能平安的渡过生死难关。
父亲用他的身体给我们全家上了一堂宝贵的生命课程,
看到他那不言弃、生命力强的求生意志,
生为儿女的我们真的深受感动,
父亲给我们示范了如何坚强和勇敢的面对眼前生命难处的每一刻。
他是我们家人的骄傲,他是我们家人的英雄,
他是我的爸爸 - 骆添胜。

我不想自己会有“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
所以也不愿错过现在可以陪伴父亲的时光。
现在的我竟可以用一种享受的心情陪伴和照顾他,
哪怕现在只是为他读报、为他按摩身体、喂食、说话给他听和清洗身体,
这些对我而言,都是以前无法体会的幸福。
我知道我们终究会面对“分开”的那一刻,
我也不知道未来父亲还有多少日子可以和我们在一起,
而我能做的,只有陪伴在他的身边,度过人生最后的日子。

我现在慢慢才明白,活在这个世界,
有些事是不管你能接受或不能接受,
也不管你是否能承受或不能承受,
我们都只得接受和承受。
虽然如此,但是我相信父亲的这份爱将会环绕我一生,
而且我确信,
就算有一天当爸爸离去时,
一定也会留给我们无限的幸福。
很感谢这段日子陪伴在身边的朋友,
在我很辛苦的时候,接到你们很多的短讯和电话,
有很多我认识和不认识的人,
都在以不同的宗教为我父亲和家人祝福,
对我而言都是一种很正面的鼓励。
你们所有的短讯,我都一一读给父亲听,
他听了都一直在点头,表示他的感谢。

谢谢迈娴无私的为我的家人煮补汤,也帮我在网上传达讯息。
谢谢慕伶教导我许多正面的方法,给予我父亲正面能量的祝福,
谢谢美芳、国珍及碧云到医院为我父亲诵经和支持,
谢谢祺贤到医院给我家人送来点心和慰问,
谢谢我的同学慧茹和尉利也亲自到医院来给我家人打气,
也送来了“证严法师开示”的《生死皆自在》,
让我对生命的价值更有了深入的认识和体会,
还有介绍“临终关怀”的社工Tony给我认识,
也谢谢Puchong育乐园的美群来电话给我的安慰,
谢谢迈娴的孩子皓涵和宝琴给我贴心的拥抱,
还有谢谢所有朋友在网上给我父亲的祝福和支持,
说再多的谢谢都没法表达我和家人内心对大家的感激。
骆驼姐姐感谢所有爱我和家人的你们,
感恩,谢谢,也祝福你们!

奇迹

当了1年又2个月的无业游民后,
我决定安分的去当一名中学辅导老师。

实在是想不到,也想不通吧?
骆驼也能当中学老师,
这也算是一大“奇迹”了,哈哈!!

2009年5月19日 星期二

发现的乐趣

骆驼姐姐推荐给老师看的绘本
《冬芽合唱团》

文 :长新太
摄影:富成忠夫、茂木透
译 :林真美
出版社:天下杂志童书出版
中文出版年份:2006年

内容摘要:
《冬芽合唱团》这本书,书中近距离拍摄了二十几株树的树芽,在冬天将尽春天快来时,每个树芽刚迸发出来的样貌,近看就好像不同的脸,有着不同的表情。
书中的照片,都是冬天树芽的容貌,经过放大,可能会看到一只兔子、一只无尾熊的脸,或是一个戴着帽子的小孩……。

“发现的乐趣”

在我们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总会发现许多事物,每一天都有一些极为细微的变化,当我们发现了,因而觉得喜悦或感觉到安心。然而,现代人因为生活越来越忙碌,这种发现也逐渐变少了。然后,慢慢的就变成“每一天都是这样的一成不变”,任何事物就再也无法引起他的感受。

我常觉得,如果日常生活里不再有发现,日子肯定会变得很无聊及单调。如果我们从小就养成每天发现和观察的人,就会在抬起头看到路边的树结果实时,就会很自然发出“噢,这树结果实了!”的惊叹并且因为感受到新生的气息而获得感动。

有些绘本会让人引发“咦!怎麽会这样?”的感觉,让你觉得实在不可思议,这本《冬芽合唱团》就拥有这种惊奇的力量。书中的每棵树,并无任何奇特之处,他们大都是一般常见的树。然而,每一种树,都有一张特定的“脸”,而这些脸就好像是指纹一样,可以用来辨识树的名称,就象我们在照片中所看到的那样。细心留神的看,那一张张奇特的脸,仔细一看,每张看起来就像一个个贵妇人。

中学时期的我,对人产生极大的兴趣。上课的日子,总爱乘着休息下课的空档时间坐在一旁偷偷的观察每一个人。就连毕业后至今,这个习惯还一直持续着,或许也因为这种“鸡婆”性格,才造就我对事情对人的敏感度较大吧!也因为这样,在生活中,我总有许多“发现乐趣”的惊喜经验。

尤记得在台湾念书时,有一回和同学到南部海边游玩,我们一伙人有的在戏水、有的在聊天,而我这个人却不忘到处寻宝 – 捡石头去也!!当时,只是习惯和无意识的埋头捡着地上的石头,却在无意间发现这个海边的每块石头表面都不可思议的像一张张不同男人的脸,每块都有其丰富的表情,实在有趣极了!回到学校宿舍后,我把这一块块的人面石头清洗干净并镶在硬卡纸上做成一幅艺术挂饰品,还标上了“千奇百怪的男人”的标语,作为独家观赏。偶尔有同学到我房间来串门子,每当看见了我这个“绝世创作”,除了佩服我的新奇点子,也会在无意中体会到原来生活中的小发现也带有许多的人生哲理,让人值得深思。

我还记得十多年前,我在家乡任职的托儿所指导一群四岁孩子进行综合主题教学。有一回,我在市场买了三只小鸡,表面模样看来,它们不论在色泽、都长得很相似。当时只是想提供孩子一个体验学习的机会,所以也没考虑太多。买回来后,孩子们还问我是不是三胞胎,怎麽会长得一模一样(这群孩子对双胞胎已有初步概念)。几天后,这群孩子竟然可以分别为这三只小鸡取名字,而且还不会把它们的名字搞错。后来经过孩子的分享后,才知道原来他们这几天都很认真的在观察这三只小鸡的不同处,毛发有些稀稀落落的就叫西西,翅膀下摆有一小撮红色毛发的就叫红红,还有一只长得较美丽的就叫做丽丽。然后还会向我报告,他们发现丽丽喜欢西西,因为丽丽一直粘着西西,而红红很凶,它会一直用嘴啄西西的身体。这也是我第一次,跟着孩子体会到“发现”的乐趣。

这两件旧事,都让我深切体会到原来我们自认为熟悉的万事万物,换个角度,这简单的创意就有了完全不一样的面貌。发现,其实只是在于用新的眼睛,学会“看”,以及“如何看”,它就能带给我们无限创意与想象力,以及不一样的新世界。

透过这本书,我们知道原来看来安静的树木,也有生气勃勃的一面,只要用心去看、去听,这个世界,绝对会不一样。就象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只要用心去看孩子,绝对也会有不一样的看见。这几年,在接触孩子的过程中,也常会听到许多孩子私下在谈论着他们学校的老师是如何批评他们,甚至还埋怨老师没有发现他们的优点,只是一直把焦点放在他们身上的缺点,有的老师还会给孩子标签和否定孩子的能力,这让他们感到很难过,觉得老师并没有给予他们向善向上的机会。

这两年有机会到校园给孩子说故事,所以有很多接触老师的机会,的确发现有很多老师因为刻板和忙碌的教学与行政工作,慢慢地对学生、对生活、对同事、甚至对自己和教学都失去了耐性和欢喜的心情,也逐渐失去对生命的热情与活力。所以,仅把这本出版至今已经快二十年,在日本绘本史上既叫好又叫座的经典绘本《冬芽合唱团》推荐给所有教育工作者,希望您们能在这本书里得到令人惊喜的 “发现的乐趣”,找到让自己快乐的点子。

2009年4月20日 星期一

爱永远不会被遗忘

骆驼姐姐推荐给身为儿女的人看的绘本

《骑车到岸边》

文/图:麦可度朵
译 :江明娟
出版社:格林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文出版年份:2004年

内容摘要:

你最想念的人,现在,他在那里呢?

这是一个从别离开始的故事。有一天,小女孩的爸爸在堤岸边与她道别,划着浆轻轻朝水平线划去,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这个小女孩一直在等,从女孩变成少女,爸爸还是没有回来。后来她遇见一个好男人,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丈夫那一双厚实的臂膀,温暖了女孩的心,他们有了两个可爱的小孩。后来,少女变成了少妇,即使这样,偶尔,她还是会想到父亲。

逐渐迈入老年的她,已经历过人生的喜怒哀乐。但是不论多少年过去,在她的心中,依然和当初一样,牵挂着迟迟未归的父亲。直到有一天,成为老婆婆的她,又走到了当年爸爸离开的岸边…………。

“爱永远不会被遗忘”

我相信每个人的童年生活经验,都会对现在的自己有很大的影响。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都期望自己可以被当作是“一个人”来爱,并且也有人来接受他的爱,这是人类学习爱与信任关系建立的成长关键。若孩子成长所期望的需求受到挫折、没有被满足,他就会经验到痛苦与伤害,而影响到对自己的看法扭曲,对他人无法信任,以及对事情有麻痹反应。我们会感觉到受伤,主要也是来自于自己的内心如:爱、安全、信任、尊重等需求没有获得满足。 

我认识一位女生,母亲是跨国企业公司的负责人、也是社团的领导人……,但她却不是一个温暖的妈妈。只有孩子在学校得到高分或拿到奖状时,这位妈妈才会对女儿露出笑脸;也只有在那一刻,这个女生才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于是这位女生不断地努力,就是想要得到妈妈的笑脸。以至后来,长大,读大学,出国深造,回来后在一家大公司工作,这位女生从不觉得自己幸福过,她只觉得人生充满着空虚和沮丧。

还有一个大男生说他小时候,每当他要自己动手做一件事,他的妈妈就会跑过来帮他做,边做还边说:“你动作这么慢,让妈妈做比较快”,“你笨手笨脚,妈妈帮你做算了”。这样的事一直持续到他成年,妈妈几乎替他做了一切本来早该他自己动手做的事。直到今天,他开始觉得自己很笨拙、生活死气沉沉、没有能力去达成任何人生目标。

这两个大人在他们童年时内心的需求都没有获得满足,以致长大后没有感觉到生命的一种幸福感,真的让人感到十分的遗憾。前些日子,我无意间在一本书上读到一段话,觉得很有共鸣,书上写着:“孩子不见得会记得你给他们的东西,但他们会永远记住你给他们的爱”。

我第一次读《骑车到岸边》这本绘本,就被故事里小女孩和爸爸的那份难割舍的情感给感动。我仿佛可以在小女孩的身上看见自己的影子,情绪久久不能平静……

以前我总是羡慕那些能够轻易把爱说出口的人,所以就会常埋怨和不理解父亲以前常因忙事业和华教工作而误解他对家庭的不尽心。我对父亲的爱一直都有种矛盾的情绪,很爱他内心却不愿认同父亲的教育方式。所以从小到大,常会和父亲的强权搞革命抗争。数年前,父亲因为进行切割胆生石手术过后而被检验出罹患大肠癌,不久后又扩散到肝脏,医生说父亲的生命只剩下半年的时间,这个消息对我和家人是一个噩耗,尤其是年前我们才刚面对大弟的突然离世的打击。

父亲生病的这几年,我陆续陪着他进出医院好几回。无数个的夜晚,生病的父亲,就像一个战败的军人,脾气变得异常暴躁。因为手术后无法喝水,耐不住渴就会怪我不给他喝水,记得一次,因为被他骂得难受我就躲在病房外的一角哭,连护士都来安慰我。有时,我只是手脚慢了些,还来不及把他要的东西交到手上,必定也会遭来他的一顿骂。无数次的夜里,等到父亲入睡了,看着他睡着的样子,总会想起这本绘本,想起小女孩和她父亲的故事…………。

我在出嫁前夕,发现自己出现一种莫名的焦虑和担忧情绪,因为对家人的愧疚而后悔决定结婚。这样的感觉很复杂,或许这就是大家所说的婚前恐惧症吧!外子一直在身边看着我的情绪起起落落,他不但没有责备,除了体谅我的焦虑也给我安慰,有一天还对我说了一句让我非常感动的话,他说“爸爸妈妈的爱是不会被遗忘的”,也因为这句话,我才有勇气去接受家庭外的另一份爱。

今年4月,父亲昏迷入院,检查后确实他的癌症恶化,已进入末期。我这才发觉,原来所有学到的知识从没教会我要如何面对亲人的生离死别!这次父亲的病,把我们一家人凝集在一起,也获得许多认识和不认识朋友的祝福和支持,我和家人真的很感恩。也深信这都是大家给予我爸的祝福能量,他才能在昏迷中醒来、在三次的手术进行中都能平安的渡过生死难关。父亲用他的身体给我们全家上了一堂宝贵的生命课程,看到他那不言弃、生命力强的求生意志,生为儿女的我们真的深受感动,父亲给我们示范了如何坚强和勇敢的面对眼前生命难处的每一刻,他真的是我们家人的骄傲,也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曾听过一位爸爸说过他不愿错过任何把爱说出口的机会,就是害怕自己会有遗憾。我不想自己会有“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所以也不愿错过现在可以陪伴父亲的时光。现在的我竟可以用一种享受的心情陪伴和照顾他,哪怕现在只是为他读报、为他按摩身体、喂食、说话给他听和清洗身体,这些对我而言,都是以前无法体会的幸福。我不知道未来父亲还有多少日子可以和我们在一起,而我能做的,只有陪伴在他的身边,度过人生最后的日子。

我现在慢慢才明白,活在这个世界,有些事是不管你能接受或不能接受,也不管你是否能承受或不能承受,我们都只得接受和承受。虽然如此,但是我相信这份爱将会环绕我一生,而且我确信,就算有一天当爸爸离去时,一定也会留给我们无限的幸福。就让这本《骑车到岸边》让所有天下作为儿女的人对父母的爱无憾,让这份爱永保心中永远不会被大家遗忘。

2009年4月2日 星期四

我家宝贝出城记






小客人第一次到吉隆坡,
对四阿姨家很好奇,开始东摸西摸,
尤其是对电视机、收音机和遥控器特别感兴趣。



破坏王证据:烦请爸爸大头弟送一架电视机来KL。哈哈!!






这个小家伙很配合,带她出门,一上车就会自动倒头睡,快抵达目的地时就会自动醒过来。



到了云顶高原,对什麽都感兴趣,
尤其是会动的东西,特别是“小火车”,
还冲着要下去玩。



最让我们“冻未了”的是,
她还会跟坐在火车上的小朋友"Bye-bye!! "




排队坐缆车时,遇上小丑哥哥,不怕生,还一直看着人家。

哭泣的骆驼

演唱:齊豫 / 作詞:許常德 / 作曲:郭子 / 編曲:涂惠元

我背負著幸福 卻追尋著痛苦
流浪 也許是愛你唯一的去路
我一心想付出 卻忘記了收復
遺忘 也許是對你我最慈悲的祝福

生來溫柔的雙眸 連哭都被詛咒
沒有淚 寂寞要怎麼流

風沙吹得我睜不開眼睛 漆黑裡 走走停停
沙漠 連路都舉棋不定 心是北極星 不問原因
風沙吹得我聽不見愛情 想回憶都難寧靜
你我 連恨都舉棋不定 任由不知情的風沙 捲去腳印

我是黑天鹅!

小时候的骆驼很男子头,长得黑黑又瘦瘦。
所以常被人取笑说:我是丑小鸭。
对于这称号,我是很不服气的,
可能是童话故事看多了,
我常会反击说:“没关系,丑小鸭长大也是会变天鹅的。”
可是得到的回答总是:“是,是会变天鹅,却是一只黑天鹅!”

2009年3月21日 星期六

我的曼陀罗

我的曼陀罗,
呼吸是它的名字,
没法好好的看清自己的内心,
只有感觉一种“窒息”,
骆驼已经喘不过气了.....

2009年3月12日 星期四

人际疏离

骆驼姐姐推荐给中年人看的绘本

《卡夫卡变虫记》
文:劳伦斯
图:戴尔飞
译:郭雪贞
出版社:格林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文出版年份:2000年

内容摘要:
小男孩卡夫卡早上睡醒起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六支脚的大甲虫,他的头上多了两只触角,身上的袖口多剪了两个洞,好让他多出来的两只手伸出来。走路时也要非常小心,否则就会摔倒六脚朝天,要爬起来,可得费好大的劲。
可是更令人难过的是他身边的人都没有注意。爸妈一如往常的催他上学,妹妹也没发现,学校老师一如往常的上课,校车叔叔、餐厅阿姨也都没有发现,只有他最好的朋友麦克发现了,而麦克也希望他能变回来。

虽然当甲虫也有不少的好处,譬如多了两只手臂(脚)提东西:触角可以帮忙把足球送进球门。可是卡夫卡还是想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到底为什么他会变成一只大甲虫呢?为什么没人看出来呢?他真的好想变回自己。

“人际疏离”
近年,随着手机和网际网络的普及化,人们交往的方式也日趋多样化。在现今科技高速发展下、社会竞争与都市信息化也进一步加速;当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人与自然的严重脱节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也在日益增加”。


“疏离”,指的是人们心理上的无力、疏远及冷漠感。由于社会变迁和都市工业化的影响,使人与其生活环境失去了原有的和谐,进而形成现代人面对其生活时的疏离感。当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各自忙的没有空闲,劳累过度,无时间注意他人和社会,最终就形成人际的疏离。

人际关系的疏离,不仅出现於陌生人之间,即使互相认识的人也缺乏真正的沟通。试想想,在现今的社会里,不是有很多父母与子女、丈夫与妻子、老师与学生、上司与下属、同事与同事、朋友与朋友彼此都仿如陌路人吗?

人际的疏离仿佛是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尤其对于常把“疲累和忙碌”挂在嘴上的中年人体会更是深。因为他们有可能不记得上一次的同学聚会在多久之前,不确定自己生病的时候有几个朋友会来探望自己。中年人善于把问题归为“忙”这个字眼。当人越忙越健忘,越健忘也越容易被别人遗忘。

当人一旦步入中年之後,各种危机爆发,钱袋里的压力也不小,除了努力奔波养家糊口做个负责任的人之外似乎也没有其他的选择。光是忙著赚钱应付上司客户的纠缠已经够忙了,哪里还有时间约朋友花时间喝茶谈心事以培养感情。另外,人进入中年後多半会有一种历尽沧桑、心境平缓的感觉,对于美好的东西已失去了追求的冲动。

因此,对于在高危机的中年,除了该重新审视朋友关系,也应警惕家庭中出现关系疏离的状况。我相信家庭间的冲突一定有其深层的原因,很多时候它有可能是亲人的一种行为回避的表现。因此,每个家庭成员平时就应注意彼此间关系的互动和交流,对此,我们可以先了解背后的原因,进而再去理解亲人,找出其内心的需要。

我们发现许多不和谐的夫妻之间并不是没有沟通,而是采取了不良的沟通方式,以挖苦、冷嘲热讽、以及有敌意的“玩笑”表现出来的。我们经常见到的是夫妻关系基础感情是好的,但是在相互沟通和交流上出现问题,就影响了彼此的关系。其实和谐来自于沟通,沟通不良往往就会导致夫妻关系紧张,甚至选择离去。正是这种夫妻间不良沟通的方式导致了夫妻关系的疏离,继而产生了各类的婚姻家庭问题。

基于我的工作性质,我常会对目前亲子关系的变化感到忧虑。在偶然的一次访友中,目睹朋友的亲戚,一位年轻的妈妈把她年幼的孩子弃于一边不理,自己却对着电脑和手机长时间地聊天。我对此现象觉得有些惊讶,于是就问这位母亲“为什么你不陪孩子玩玩呢?”然而却招来了这位妈妈充满诧异的反问:“我这样做有什么不对?”我后来在想,或许就正因为这样,所以反过来当孩子对着电脑聊天的时候,父母也就一样无法过问了吧。

常听见很多家长摇头不敢置信,“我孩子从小很乖巧懂事,怎麽长大了就全变了一个样?”。是呀,尽管小时了了,但家长不能就此自信满满,以为孩子的成长之路就会一直不变。当孩子在家庭得不到协助的力量,朋友又愿意听他们说话时,可想而知,同侪间的影响是大于总是忽略这群“青春期”的家庭。

每个孩子都希望父母给予他们“精神粮食”的满足。当他们满心期望时,大人一句“你自己玩”或者用“你不要来烦我”来封杀孩子的心理需求,对孩子来说,这就如一种“心理虐待”。根据一项家庭关系调查资料显示:孩子在选择最愿意倾诉的对象中,通常“父母”的得票最少,而父母给孩子的压力也最大,可见,这种“心理虐待”时时都存在。我们也可以从调查结果来看,孩子的心理需求,来自家庭的支持和力量还不到30%。

不久前,我在网上读过一位妈妈写的一段话,至今还有些感触,她说:“别以为翅膀下的孩子便不会变,只是我们没有静下心来好好看看孩子。”是的,很多时候,真的只要用心聆听孩子的真正需求,不见得要丰足生活才行。很多家长并没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尽管青春期的孩子有些叛逆,但亲子间的互动交流、理解和爱,都比物质的满足还来得更加宝贵。孩子在后天环境中,有可能会遭遇到挫折和沮丧,然而,父母持续性的关怀与倾听,都将成为日后帮助他们调适及因应问题能力的来源。

曾听过这麽一则新闻,有位年青人在家中顶楼上吊自杀数日,几天来家长都没发现,这个新闻真让我感到心痛。您的家人,是否和书上的小男孩卡夫卡一样,一个个都已变成了一只只的大甲虫?试想,当我们身上发生剧烈的改变时,身边的人无视於我们的呼喊,完全视而不见,那种感觉是多麽的无助与孤单。

一般来说,我们的生活是否幸福,跟我们与周围的人如何相处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我们的人际关系差劣,即使拥有很高的才华和很多财富,也只能孤单寂寞地过一生,而难以获得真正幸福的生活。反之,如果我们的人际关系良好,就算平平凡凡和并不富裕,亦能快快乐乐地过生活。
我们当中有越来越多人无法以正常的态度来跟别人相处,因为许多人的心态正不断扭曲以及不少人的心情经常都陷入苦闷与不安之中。可是,除了少数人对此有所觉察外,很多人即使天天处於这种人际关系之中,也并不觉得有何不妥。或许是很多人在“习以为常”之後就变得有点麻木,便把这种不正常当作是正常的事情。

“习以为常”,往往使我们忽略了身边最亲近的人的细微变化,尤其孩子是一天一天的在成长着,不论是在外貌上,还是心境上。而看似微小改变的忽略,长久累积下,也能变成一股无法挽回的结果。诚心向您推荐这本《卡夫卡变虫记》,提醒忙碌的您不要对身边的人太“习以为常”,而忘了关怀和珍惜。

2009年2月18日 星期三

唤醒你的想象力

推荐给成年人看的绘本

《哒酷唧噜哒酷唧噜……最早的歌》

原著:V.贝瑞斯托夫
文 :阪田宽夫
图 :长新太
译 :林真美
出版社:远流出版有限公司
中文出版年份:2007年

内容摘要:
很久很久以前,当这个世界还很新很新的时候,最早出现的禽龙其实是非常非常寂寞的。因为四下无人,只有它独自孤零零的。而且四周除了山发出“咚锵、咚锵”的声音之外,一切就这么的寂寥。然而有一天,寂寞的禽龙变得开朗了,因为,禽龙听到“哒酷唧噜哒酷唧噜”的叫声由远而近传来,原来是来了一个新家伙,禽龙终于有了作伴的朋友。禽龙好开心好开心,因为它听到世界最早的歌。

“唤醒你的想象力”
每个人在小时候,脑袋里都充满着想象力和梦幻能力。但随着进入学校后,学习着专门的知识和技术,这些能力就渐渐萎缩下来。到了社会就职后,就在为着两餐和生活奔忙,没空去遐想,即便是有那些许的幻想,也常常基于现实主义,那点仅有的想象力就只能藏在心里。

无数充满奇思妙想的孩子为何在长大后却成了思想贫乏单调的成年人呢?

这里该反省的,自然不是我们的孩子,而是作为父母、老师的我们,真的是该好好思考这个问题。我们这些成年人,谁不曾有过充满想象力的童年呢?只不过最后不都是被一次次的考试给束缚住了,不是吗?

想象力是在我们头脑中创造一个念头或思想的能力。人类比其他生物优秀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拥有想象力。因为有想象力,我们才能创造发明,发现新的事物定理。想象力是人类创新的源泉,如果没有想象力我们人类将不会有任何发展与进步。

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发现相对论、牛顿能从苹果落地,而想象到吸引力这一个科学的重大发现就是因为他们能经常保持童真的想象力。

想象力的魅力就在于他可以将你带入一个虚拟世界,实现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它可以使你享受快乐、惊奇和自由,还有享受现实生活中少有的感受。可惜的是,我们目前的教育,却缺乏了培养人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类独有的才能。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泉源。”由此可见,孩子想象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孩子的想象也许有时候看起来,有些可笑和不切实际。但是作为成人的我们是否想过,远古以来,许多伟大的发明家不正是有了这些所谓“不切实际”的奇思异想,才创造了现今的文明世界……可是看看当今的孩子们,他们的想象力究竟还有多少呢?

有一回,我去探望一位从事多年美术教育的朋友,他和我分享他不久前到市内几间小学担任画画比赛的评判,比赛的题目是“多元种族”。结果,他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画着一个同样的事物——华巫印三大民族手牵着手!那些千篇一律的“三大民族手牵手”引起了我们的深思!为什么会这样呢?凭着有多年教学经验与孩子互动的我们经过交流讨论后,也取得一些共识。我们发现目前很多孩子的画技和知识都非常强,唯独缺乏了个人的独特性和想象力。

这个现象让我不禁想问:我们的想象力到底去了哪里?

我们很多小朋友画画喜欢问“像不像”,国外的孩子画画则喜欢问“好不好”。两者的差别就在于:“像”是有样板的,而“好”则是没有一定的规范。我们的孩子之所以喜欢用“像”来评价形容自己的画,大多源自于父母和老师给他们灌输了这样的价值标准。

我认识的小朋友,常常都爱考我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据说都是些“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可以测试一个人的聪明程度。这些问题中,其中有一题是这样的:“树上有五只鸟,被人用枪打死一只之后,树上还剩下几只鸟?”一般上,父母听到这样的问题,通常会回答说:“一只也不剩,全都被枪声吓跑了。” 
 
可是孩子却回答:“还有三只。”父母愕然:“怎么可能?”孩子解释:“鸟爸爸被打死了,鸟妈妈被吓跑了,剩下三只小小鸟还不会飞。”非常有创意的答案,不是吗?这真的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回答。可是,这时我们做父母的可能就会大声呵斥:“什么乱七八糟的!你脑袋里到底装什东西啊?”

也许很多人会认为,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不是这样的。可是,当孩子们记住了所谓的“标准答案”,然而,他们失去的东西又有谁可以来计算?在这里,我要提醒父母和老师,“标准答案”可是一把可以磨掉孩子想象力的刀啊!

每一个孩子都是极具想象力的天才。还未经文明污染的孩子,当他的思维模式还没有被纳入社会公认的体系中,其实这时他们天马行空、稀奇古怪的想法正是最可贵的想象力的火花。
我有时会在给孩子讲故事时,在讲到中途的时候停下来,留下一个让小朋友想象的余地,让他们自己发挥想象,以此激发和保护孩子的想象力。

有一次,我在给孩子讲有关春夏秋冬的故事时,现场提问孩子:“夏天让你想到什么?”大部分的孩子都异口同声地说“冰淇淋!”。这时有一个小女孩却回答:“妈妈的笑脸!”这个回答是多么富有想象力,又是多么富有诗意,她的回答也温暖了我的心。

俗话说 “态度决定一切。”我们真的要改变观念,容许想象,不要再认为想象是不切实际的小孩子的游戏。希望大家从今开始,就不要再耻笑孩子或其他人的的天真想法,哪怕是孩子的胡思乱想。如果那些伟大的发明家始终很现实地生活,那人类的历史就会改写了。更重要的是,我们得赶紧给想象留出充足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别忘了,固定性的思维也是想象力的杀手,仅把这本《哒酷唧噜哒酷唧噜……最早的歌》推荐给许久没有再织梦的成年人,希望能唤醒大家久违的想象力。

2009年1月1日 星期四

人生的解答

骆驼姐姐推荐给父母看的绘本

《一定要比赛吗?》
作者:洁美李. 寇蒂斯
绘者:萝拉.康乃尔
译者:陈柏伶
出版社:格林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文出版年份:2007年

内容摘要:
“我是生来比赛的吗?”
这是美国好莱坞知名影星洁美李寇蒂斯5岁的儿子某天问她的问题。这个问题让她楞住了,心中开始出现了这样的声音:我们的社会是不是无处不在竞争?我们是不是为了得到所谓的胜利,而不断的试着把挡路的人踢开?
透过儿子的提问,作者发现很多事情是自己从未思索过的,也是认为理想当然的,但是没想到这些问题带给孩子的
,只是一个接一个的疑问,她甚至很难想象,孩子的5岁脑袋瓜里,竟然为了找寻这些问题的答案而烦恼不已。


“人生的解答”
书中小男孩一连串天真的提问,正是现代社会每天会面临到的课题「竞争」。打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开始,我们是不是就被贴上背号,开始人生的赛跑?大时代的竞争越趋激烈,孩子原本的面容,也隐隐透露出越多的不安与疲累,难道这真的是我们所能给孩子的“健康”和“快乐”吗?
很多孩子总是担心自己“比不上别人”;这样的担心,反映出来的是父母和整个社会,所给予孩子的价值观。身为父母,究竟是否有在思考这个问题?“究竟我们应该要教会孩子什么?” 是生命的意义?快乐的生活?还是分数的高低或比赛的输赢?

有人说,比赛是人类黑暗的另一面;但对我而言,更重要的还是我们看待比赛的态度。今天,我们的孩子在未来将面临的是来自世界的竞争和挑战。当世界越变越小,随之而来的竞争也就越来越激烈。这种国际竞争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但我们所能做的是想一想哪些是可以帮助孩子在竞争中胜出的关键。

培养孩子的国际竞争力是迫在眉睫,而且这种培养是从小开始的。我们需要以国际人才的标准来培养孩子;这些标准绝对不是知识技能,而是能与国际接轨的综合能力。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指标为:沟通与人际关系、合作能力、个人的道德和品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对竞争中的孩子们提出的要求,然而我们的孩子是否储备面对这些竞争的力量了呢?

其实,接受挑战的不仅仅是孩子,还包括家长。因为,家长一向来都是孩子生活的策划者。然而,大部分家长只重视孩子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却忽略了孩子走出学校之后的生活?成长过程中只教会孩子如何考试的家长是不负责任的家长,是短视的家长;我们的孩子需要有远见的家长,因为有远见的家长关注的并非孩子的一时之争,而是让孩子贮备成年后所需的力量。父母的选择决定了孩子人生的高度和广度。虽然,我们无法改变目前的教育格局和环境,但我们是否可以在学校教育体制外,帮助孩子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孩子成长过程中,不能让他们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书本知识和练习各种技能,如果是那样,我们的孩子长大之后除了技能之外将一无所有。就让学校去教会他们知识和技术吧,而我们应该带给他们生活的体验!与其不停地抱怨应试教育的弊端,不如赶快想想,应该为孩子做些什么?
我就以自己为例,与家长们分享我的成长经验:

从小,一路走来我都是在“被拿来和别人比”的环境中成长。每被评比一次,自信心就被打击一次。故此非常讨厌比赛的感觉,总觉得那是一种用来炫耀或只是证明某些人的能力而才举行的“能力大考验”。当然,这或许也是一种“酸葡萄”心理;为何会有如此心态,主要源自于原生家庭的影响。

步入中学时期,我就一直在思考生命的意义,每每从图书馆里借阅的书籍,发现绝大多数都属于心理学类;当初和一般的青少年一样,处于少年维特的烦恼期,总期盼着能从书里来认识自己、了解人生意义,以确定自己生命的价值。

随着年岁的增长,经过无数次的挫败及打击,生活的经验累积了,对很多事情的看法也逐渐不同和成熟,我开始明白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有其独特之处。只要自己能从中领会或获得成就感,既是生命的意义了。

所以,当我第一次读到绘本《一定要比赛吗?》时,内心顿时豁然开朗。没想到,成年后的我,竟是在此书中才寻找到这“人生的解答”。

“让孩子赢在起跑点上”是现代父母教养孩子最关注的焦点,这样的说法正好印证本书的中心疑问:“人是生来比赛的吗?”此书作者切入现今最真实贴近的议题,写出孩子心理上经常要面对的疑惑与焦虑。这本书从孩子的眼光来看竞争,值得我们反省,让父母和孩子们体会“慢活”的哲学,更带领每位读者共同体悟人生的价值,教我们更懂得享受人生,并主动伸出援手,帮助他人。让孩子知道输赢不重要,懂爱与分享才重要!

近日,我在一本国外教育杂志中读到一句话,“慢慢来,比较快”。这句话有如一根大棒子敲在我心中:的确,我的人生体验中,每当面对困难的事情,有时,看似最远的道路,反而是一条捷径。就有如孩子的成长,都有其节奏,急不得的,慢慢来或许真的会比较快。愿以这句话与时常焦虑的父母们共勉,让我们从此绘本中感悟到人生真正的意义,企盼大人都应该去实践。